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聚集场所发生。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规律,4月起手足口病例数将逐步上升,5-7月达到流行高峰。
很多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知识一知半解,那么儿童手足口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家长平时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呢?别急,马上上干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有20多种血清型都可引起手足口病,我国的手足口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较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
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 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 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通常不痒,但有些带水疱,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 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这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其他儿童吸入后被污染的空气后传播。 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1.“二摸”“二看”学起来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学会“二摸”和“二看”法; “二摸”:摸患儿额头是否高烧,摸皮肤是否发冷。 “二看”: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 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儿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2、清洁消毒要加强 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应每天清洁,每周消毒1-2次。 3、与其他儿童分开来 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4、尽量在家不外出 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内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1.勤洗手 大人和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有效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2.常通风 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减少病毒停留。 3.吃熟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半生不熟的食物。 4.晒太阳 孩子的玩具、衣服、被褥等要多晒太阳,有助消灭病毒。 5.远人群 手足口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6.种疫苗 6个月-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和轻症病例。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患者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感染同一肠道病毒血清型而重复发病的几率较低。但因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因此同一儿童可能因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这两个疾病还是有很多的相同点的,比如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埃克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所致,都会累及口腔咽峡部。 但是与手足口病不同点在于,疱疹性咽峡炎并没有手、足、臀的疱疹,而且疱疹性咽峡炎容易合并细菌感染,恢复的也比手足口病要来的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手足口病病例可仅表现为皮疹或者疱疹性咽峡炎,因此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就诊以明确病因。
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责编:李艳菊
来源:湖南疾控
下载APP
分享到